人參文化
吉林參茸網
人參
 
  人參長白山是人參的故鄉,冰雪的世界。所以,長白山的民風民俗都與人參有關,與冰雪有關。

人參風雪之舟--爬犁 
  文雅一點地說,又中叫雪橇,樣子像車,但沒有輪子,全靠兩根圓木底座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有大有小,有人拉的,有獸拉的。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獸拉的是大爬犁。因所用的獸不同,又分為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其中以馬爬犁最大,載重最多,跑的最快,如果若是冰雪道上馳行,其速度不亞於一輛載重車。 
  由於長白山風雪最大,據長白山氣象站的統計,全年平均有140多個降雪日,冬季裡滿山遍野白雪皚皚,最深處要在1米以上。即便是經常通行的大道上,也一直為冰雪所覆蓋。因此,在冬季裡用爬犁作交通工具,是最便當不過了。大車轱轆在那冰雪道上走常常要打滑;而靠滑行的爬犁便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因此,人們都稱它為「風雪之舟」。
  爬犁,一般都用韌性較強的椴木和榆木製成。製作之前,先將成材之料浸在水裡泡上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在中間段烤成一個45度角,翹趣的部分園子作為爬犁轅子,小的可以人拉,大的可套牲口。下邊平直的部分加上支柱,做成車箱,可以坐人,可以坐人,也可以裝貨。
  現今,在長白山旅遊線上,場站為旅客設計的裝有篷蓋、鋪有獸皮、生著炭火盆的大爬犁,坐在裡面烤著炭火,吃著火烤的鹿肉、敲開火盆裡埋著的山核桃,透過小窗口望著窗外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的冰雪世界,真是人生最難得的享受。

人參農夫之寶--烏拉
  也有寫成靰拉的,它是從前農民冬季必穿的一種鞋。大家都看過電影《智取威虎山》吧,戲中的獵戶老常,腳下穿的就是這種鞋。有一首謎語,就是單道靰拉的形狀及其性能的:有大有小,農夫之寶。皮裡沒肉,肚裡有草。臉多皺紋,耳朵不少。放開不動,綁起就跑。
  它是用粗糙糅成的豬皮或牛皮縫製的大套鞋,半高腰,前臉上納成許多褶子,在兩邊縫有密密匝匝兩排扣絆,土名叫烏拉耳朵,故而謎語說「臉多皺紋,耳朵不少」。烏拉裡面絮上一種特殊的草,草外面包上棉布繞子,然後用繩子穿過兩排扣絆緊緊將鞋裹住,這樣,即使走在大雪窩子裡,也不會往鞋裡灌進了點雪,走在泥水地裡,也不會向裡邊滲水。所以進山裡幹活的人,非穿烏拉是無法在雪地裡活動的。
  絮在烏拉裡面的草,名叫烏拉草。在長白山下草甸子裡或者是在山坡上,生長著一簇簇細長如馬尾般的草,春夏時是深綠色,秋季乾枯後呈駱駝絨似的暗紅色,其樣子甚是好看。這種草富有韌性極強的纖維,用棒槌反覆捶打後,變得十分的柔軟綿茸,塞到烏拉裡面包裹住腳,比穿什麼都暖和。人們在多麼寒冷的冰雪地裡走,也不會把腳凍壞。我常見從大雪窩子裡走出來的人回到家裡,把腳從烏拉草裡抽出來,騰騰地冒著熱氣。因此,山裡人都視此草如同珍寶一般,將它與人參、貂皮列在一起,統稱為關東三寶。清代著名詩人沈香余曾有 《詠烏拉草》詩二首,其中四句說得很形象:
  任他冰雪侵鞋冷,到處陽春與腳隨。太史豳風圖繪否,獻芹願報一人知。」
  他在詩前還有一個小序,曰:「人縫皮為鞋,附以皮環,紉以麻繩,最利跋涉,國語名曰烏拉。內藉以草,此草不知何名,生而性溫,椎之使綿,納之烏拉中,可御寒,故名烏拉草。」
  還有一位更為有名的詩人金朝覲(他與《紅樓夢》續作者程偉元、高鶚交往甚厚)也曾寫詩稱讚烏拉草曰:
  「草名烏拉古無傳,近與村農用最便。露重芒鞋侵曉去,霜凝葛履覺春寒。
  山中踟躕名稱異,王不留行義可捐。幾處芊眼平野綠,擬隨謝屐到峰巔。」
  最後一句用的是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話,李白說他穿著南朝謝靈運的木屐,說穿上烏拉即使攀登到像李白夢中所見的天姥峰也不費難。

人參防滑套鞋--冰扎子 
  在長白山區到野地裡幹活的農民,特別是進山打獵和砍柴的人,不僅要穿烏拉,有時還要再套上冰扎子。因為有些山坡的雪經過日曬和風吹變得溜滑冰硬,很難可攀登,特別是在春初江面上跑「沿流水」時,河道光滑如同鏡面,很是難行。因而人們行到這些地方時須要在烏拉外面套上冰扎子。冰扎子的形狀就跟今天登山運動員所用的登山差不多,只是作工極其粗糙而已。

人參包米窩子鞋和狗皮帽子 
  解放前,人們常用包米褲子(即包米棒子外面裹著的皮)納成一種氈窩似的鞋。納好之後,在鞋鞋底外面再縫上一塊皮子,裡面絮上棉絮或者烏拉草,在家裡可穿,走到外面遇到爛泥地也不怕(因有下面的皮子保護,水滲不進去)。包米是長白山主要食糧,包米褲子家家都有,不用花一分錢便可製成,因此幾乎大人小孩人人都穿這包米窩子鞋。
  狗皮帽子也是長白山人冬天裡必用之物。因為天寒雪冷風大,冬日裡出外只戴一般的棉帽子是不行的,必須戴獸皮帽子。但兔子皮發脆,不抗戴;狗皮韌性大,狗毛長,價錢也不貴,所以一般人多戴它。家境稍富裕些的,有戴猣狐狸皮、獾子皮和水獺皮帽子的,當然,其防寒作用就更大。

人參嬰兒的夢之舟--搖車子 
  人們差不多都聽說過關東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這三大怪與關東三宗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關東三大奇(棒打獐,瓢舀魚、野雞飛進砂鍋裡)一樣,雖然說它是泛指東北地區而言,不是長白山區特有的習俗,但是在長白山區更有濃郁特色。因為長白山地處柳條邊外,是清初封禁的地區,因為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和經濟文化閉塞,自然地形成了這種特有的生活習俗。就說窗戶紙糊在外吧,那是因為長白山雪大,如果像關內那樣將窗戶紙糊在裡,風雪吹過來必然在窗欞上落滿積雪,遮擋住室內的光線,而且春天雪化時,又會將窗戶紙濕透水流進屋裡來。因此,當地居民都把窗戶紙糊在窗子外面,而且在紙上還要灑上些豆油,雪花飄落上面因為光滑而不會積掛。至於,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那是極而言之的話。一般來說,長白山區冬日嚴寒,人們很難出於到戶外活動,一般只是在家裡守著個炭火盆貓冬,特別是老人、婦女、小孩。因為無事可做,大多數人都對著炭火盆抽旱煙,抽煙又沒有捲煙紙,只好使用煙袋。有些女人也抽,但多是上了歲數和已婚的女子,姑娘家抽煙卻是極少見的。
  生了孩子吊起來,即是說山區的孩子多睡在搖籃裡。長白山區在凍天寒,屋內取暖全靠將火炕燒得熱熱的,人躺在上面要烙得翻幾個個兒後才能睡著。小孩子睡火炕必然因火大而易生病,故而將其安睡在搖籃裡為妥當。長白山區的搖籃與別處稍有不同。這裡的人稱它為「搖車子」,也叫「悠車子」。它的形狀像個兩頭都圓的小船,外邊油飾一些花草鯉魚之類的圖形,用四根繩子拴到房樑上。母親可以一邊幹活,一邊用手推著「搖車子」哄孩子睡覺,東北民歌「月兒明,風兒靜,樹葉照窗欞」,就是這些婦女守在搖車子邊哼唱出來的。

人參山神節
  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准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采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裡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伙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採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鎯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曆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裡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人參人參節
  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於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參節。屆時,全城張燈結綵,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參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遊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參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於「摹擬式深山採參活動」。參加這項旅遊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背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簽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後,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後,人們便不准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參,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後,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後,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參都叫棒槌;人參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參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參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參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後,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繫住(據說是怕人參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後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參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鬚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鬚子的參,便不那麼值錢了。等到把鬚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簽子都剔除乾淨後,便由把頭將人參起出來,然後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採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擬採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於事先在旅遊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參,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參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人參滿族風俗
  長白山是金、清兩代女真族在中原所建皇朝的發祥地,因之聚居的滿族人是很多的。而自1894年日本吞併朝鮮之後,許多滿懷亡國恨的朝鮮人紛紛渡過鴨綠江、圖門江來到長白山定居,因此這裡的鮮族人也很多。解放後,我國政府在長白山北麓建立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山南建立了寬甸滿族自治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所以,長白山也與雲南大理、貴州苗嶺一樣,是民族風情十分濃厚的地區。
  現在,我們先介紹一下滿族的民族風俗。滿族人男女老少日常穿的服裝主要是旗袍(即旗人的袍子,在滿語稱作「介衣」)。旗袍在清朝曾作為國服在全國推行,它的特點是圓領、大襟,四面開,右邊大襟上縫有扣絆。女式旗袍的禊開得大而寬,便於做激烈活動和馬上動作。袖口上配有箭袖(亦稱馬蹄袖),很適合於遊牧騎射民族的生活。滿族婦女不裹腳,清朝時婦女都穿一種高跟木底的「旗鞋」。因底跟安放的部位不同,又分為「花盆底」和「馬蹄底」兩種。鞋面上用彩線繡著各種花鳥圖案,走起路來讓人感到飄飄搖顫擺,如同風擺楊柳和水上浮萍一般。
  滿族也是一人酷愛歌舞的民族,有許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民歌、民謠和民間舞蹈,例如男子常跳的動作大情緒激昂的蟒式舞,女子喜歡跳的軟柔灑脫的笊籬姑姑舞等。關於笊籬姑姑,民間還留傳一個傳說,說有一個年輕猊美、心地善良的笊籬姑娘,在鄰里之間普行善事,深受人們喜愛。有一天,她進山裡采蘑菇,不幸走麻達了(即迷了路),七天七夜沒有能夠從大山林裡走出來,終於凍餓而死。死後,哪個女子有了不幸遭遇,都要燒香向她禱告,從苦海之中給指出一條能夠生活下來的路。
  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薩滿,在滿語中含「激動不安」和「狂怒之人」的意思,是在「萬物有靈」的觀念支配下所形成的一種多神崇拜。薩滿教沒有廟宇和神祠,也沒有專職的掌教和祭主等神職人員。信奉此教的人們,在族人中自發形成一位「察瑪」,主管每次祭祀天地、山神、土地和祭祖、許願等重大活動。誰家有了難有了病,便請「察瑪」到家裡來跳神,以驅邪除氣色鬼。因為,人們相信察瑪是可以溝通人與神之間關係的使者,具有天神附體的能力。
  薩滿教,有自己獨特樣式的法衣、法具。法衣中最重要的是神帽。帽為圓形,四周套有黃色鄉花布罩,頂端是用鐵絲彎成為九個序列排開的圓形帽頂,上邊是用鐵鑲著銅鈴和飄帶,帽沿上綴著串珠和穗子。而神袍,則是用犴皮或鹿皮做成的大袍子,袍身長可過膝,身上披掛著赭黃色腰帶,腰帶下垂到腳面上,在前胸和後背處掛著銅鏡,在領口和袖口之處鑲有雲紋圖案的花邊以及小鋃鐺等飾物。神鼓,是橢圓形的單單面皮鼓,鼓面多用狍皮和鹿皮製成,鼓槌長約尺把,是用鹿大腿骨包裹狍皮製成的。
  每逢有祭祀和治病等活動時,察瑪便要穿上法衣,手拿神鼓為人表演跳神活動。一般來說跳神都 在晚上舉行,人們圍著一堆籌火,察瑪手擊神鼓全身抖動,為們表演各種精彩的動作。由於鼓聲激昂,再配以法衣上各種鋃鐺的響聲,造成一種相當的神秘的氛圍。察瑪飾演大神,他一邊跳一邊唱著詞語,或是訴說天神的威靈,祖先的品德、功績,或者是訴說病人貢獻遭遇的邪祟。這時,還要配以一個「二大神」,要在一旁幫腔回話,與大神有問有答,把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郁,把情緒更加推向激烈。有的大神還要當場表演一些絕技,或是吞劍,或是赤腳走鍘刀,或是吃火炭等等,以示神的威力。最後,是飛快急速的旋轉,鼓聲疾如暴雨同,法衣揮舞得讓人頭暈目眩,最終是在一片讓人驚心動魄的「哩哩」聲中,大神昏迷暈倒在七八個大漢的手臂中,然後再慢慢地甦醒過來。這意味著神已從察瑪的凡身肉體中離去,跳神活動至此結束。
  滿族人還有尊老敬祖的風俗,家裡邊每有重大的喜事,例如結婚、生子、陞官等等,都要把祖先牌位請出來放到祭壇上燒香上供,並把族裡老人請過來設宴款待。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因罪流放到黑龍江古塔的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中對滿族的這種宗教風俗早有詳細記載,曰:「俗尚鬼,有疾必跳神祈禳,名曰插馬,頭帶鐵馬,衣綵衣,腰圍鋃鐺,手搖扇鼓,跳躍轉折,神來則口吞火,胸穿箭,足履刀刃,全不畏怯,疾亦每每得愈。烏喇插馬,虎頭熊皮,其形更怪。又家中頂神,以綢帛細條扎如佛手狀,名曰祖宗,凡歲時薦新,必以跳神祭之,有好事則還願。」
  滿族人最崇拜的人物是三國時期的關羽,稱他為關老爺,因為歷史名著《三國演義》已將關羽渲染成集忠、義、勇武於一身的非凡人物,這很符合滿族人崇尚武功、恪守信義的傳統道德觀念,在清朝入關之後,更加把關公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封他為協天大帝,甚至連人們生活中最關緊要的錢財大事也要他來掌管,人們拜他為武財神,因此關公廟宇在天下各地最多,在滿族聚居的地方更是少不了關老爺廟。

人參鮮族風情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是歌舞、服裝、民風、民俗都極有特色,是我國56個民族大花園中一朵鮮艷亮麗的奇葩。
  鮮族人愛整潔,身上的衣著和屋裡的器具,總是收拾得真正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鮮族人喜歡睡火炕,炕面上鋪著油漆過的厚紙板,進屋就脫鞋,然後不論是主人和客人,都在炕上盤腿而坐。喝茶和吃飯時,都在炕上擺放著一張小飯桌子,茶飯都擺在小桌子上。鮮族人極講究禮貌,待人友善,民風淳樸,極好客。
  鮮族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稱。男人的褲子襠大腿肥,便於盤腿打坐;上衣斜襟無鈕扣,用一條長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歡套一件帶鈕扣的深色坎肩。婦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寬而又長。上年紀的女人基本上是白衣素裙,年輕姑娘則是五顏六色,鮮艷靚麗的裙襖。鮮族人有自己獨特的造形的鞋,鞋的樣子很像一隻小船,鞋尖上翹,穿脫都方便。婦女承擔著家中繁重的勞動,家裡和地裡的活女人都能幹。她們都習慣用頭部頂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鮮族幾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人們說「長袖善舞」,鮮族人喜穿長裙長袖衣服,舞起來自然是好看的了。連老大爺、老大娘幾步簡單動作的舞蹈,也非常優美動人。女人經常出來表演的,有長鼓舞、紅綢舞;男人經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長穗舞。洋琴和木琴、手風琴,是伴舞的主要樂器。朝鮮的民歌優美動聽,像《桔梗謠》、《春耕謠》等,則是讓人百聽不厭的。
  朝鮮族的民族體育,更有其悠遠的歷史傳統,在民間極其普及,其中,跳板、摔跤、蕩鞦韆是他們的長項。男子比較喜愛的是摔跤,主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許用拳頭和腳傷著對方,也不用背部著地計較輸贏,只要將對方摔倒即算是結局。女人則喜歡跳翹翹板和蕩鞦韆。每逢端午節和中秋節,年輕的女子都要穿得漂漂亮亮,成群結伴地做跳板和蕩鞦韆遊戲。蕩鞦韆最是她們的拿手戲,她們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飛舞,並在鞦韆板上做出各種舞姿動作,坐在四周圍觀的男女老少,一邊為她們喝采,有的也在一邊飲酒唱歌為之助興。
  拔河是鮮族一項古老的比賽項目,每次比賽規模都很大,經常是村與村、隊與隊之間在節日裡舉行,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周圍參觀的人更多。因為鮮族人是以種水稻見長的民族,因拔河的繩子都是用稻草搓成的,直徑可達2米多粗。賽完之後,得勝者將繩子抬回村去,然後全村的人擺酒席慶賀。抬回去的賽繩被認為是吉祥之物,人們多用它紡織些器物使用,以作將來辦事吉利的預兆。
 
人參
 
返回首頁本站聲明公司位置聯繫我們關於本站網站地圖       
  深圳市福源堂參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國·深圳市濱河大道5003號愛地大廈東座1402
  業務聯繫:韓先生  移動電話: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辦公電話:86-755-83556106  圖文傳真:86-755-83397866
  電子郵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