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簡史
吉林參茸網
人參
 
  人參1983年8月13日吉林日報《人參史話》:「長白山園參栽培當在嘉慶到咸豐這個年代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2000年7月18日吉林日報《黑土地》載《乾隆人參詩》:「建國後,人工培植人參獲得成功」。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有待於商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馬克思主義 的一個基本觀點,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不論是新中國成立前或新中國成立後,概莫例外。上述二文有意無意地貶損了長白山人參的悠久歷史和崇高聲譽,同時也降低了中國人參的藥用價值。因為人參的價格,在廣大人民心中已形成心理定勢。歷史愈悠久,藥用價值愈高。撫松縣是中國人參之鄉,而且東崗又是撫松縣栽培人參最早的地方。東崗是我的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祖父陳近玉16歲從山東移居到東崗栽培人參至 今已有95年。我的父親及親戚,也都是參農。昔年東崗生產的人參,大部分賣到天 津、北京、營口。昔人都有「發財還家」的思想,一旦放山挖到了大貨,發了大財,就回山東;或者種人參發了大財,也回老家。還有的人參大戶,發了財不在東崗長住了,把家搬到了天津、北京,專門做人參生意或開辦工廠。50年代,曾經有一批人發財後到了北京、天津辦工廠,至今仍居住在北京、天津。第二次土改「一部分人被劃為小資本家」遭到衝擊,因此,東崗有「小天津」之稱。

  那麼,撫松縣東崗的人參栽培史有多少年呢?長白山地區每年在人參紅鎯頭的時候,即是山參最容易發現季節,也是人參籽成熟採集、曬乾最佳季節,這時採參人進到山裡,一旦發現頂籽的人參,抬出山參後,一般都將參籽在附近找到一個好的位置,土質好遮陽安全的地方仔細地將土捻開,將參籽仔細地埋在土裡,並做個隱蔽的標誌使自己知道,以便以後觀察出生及生長情況,也有的在埋籽的地方插一根小木棒,放籽是當地人最初無意識栽培行為,數年或十幾年後,發現人參長大後可以重新採集。也許受其啟發,人們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人參栽培技術,當然需要進一步考證,筆者年輕時候曾經有過在采山參過程中,出於好奇,在遇到有標誌的木棍的地方,真就扒出了參籽,又將其埋上的經歷。據撫松縣老縣長陳福增主編的 《撫松縣人參志》稱,1897年11月2日,他率人到東崗鎮西江村老參地池底下去伐倒一棵大樹,由松江河林業局工程師,做出科學鑒定,證明東崗人參栽培史,即長白山人參栽培史,始於公元1567年,即明代隆慶元年,距今436年。長白山人參栽培史,從清代吉林省《珠江縣志》也可推算出來:「考吉林清代有參票之放行,指定烏蘇裡、綏芬、英額嶺、東山、羅拉密、瑪延河等處縣境,舊有參營,蓋始於建州稱衛」。這裡的「建州稱衛」為關鍵詞語。揭開其內涵,即可推出長白山人參栽培史為幾多年。首先看「衛」。衛是明代軍隊編制名。京師和名地要害地區設衛所。一郡設所,連郡設衛。大抵5600人稱衛,1120人稱千戶所,112人稱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由都周率領,隸屬於五軍教都府,防地可以包括幾個府。一般駐地在某地即稱衛,如建州衛、天津衛等。其次看「建州衛」。明代就女真地區的置衛之一。明政府於永樂元年(1403),就今吉林市東南一帶所居女真人置建州衛,以阿哈出(後賜姓名李思誠)為指揮使。永樂八年至十年(1401年∼1412年)間,又與吉林琿春與朝鮮慶源、會寧一帶,別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正統的後西衛部分別遷居今遼寧省新賓縣境。正統七年(1442年)因猛哥第范察與子董山爭立,明以董山領左衛,另分置右衛,以范察為指導使領之,自此有「建州三衛」的稱呼。再次看「珠河縣」。珠河縣,昔屬建州 衛,今屬黑龍江省尚志縣。1922年由五常、通賓兩縣葦沙河、烏珠河設治局。1926年改設葦沙、珠河兩縣。解放後(1946年)珠河縣改為尚志縣。1948年葦河縣併入。當地森林資源豐富,並產木耳、人參及毛皮等。從地圖上看,該縣「烏蘇裡、綏芬、英格嶺、東山、羅拉密、瑪延河等處縣境」,均屬長白山系。其鄰縣《依蘭縣地方志》「人參產於烏蘇裡深山中,秉東方先發之氣,得地淳精之靈,生成神草,為藥之上品。」當時均「歲一朝貢」。

  綜上所述,從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年)置建州衛算起,長白山人參栽培史至今有600年,比436年推進160餘年。作為人參史,應有自然史、發現史、採挖史、栽培史。筆者認為,長白山人參採挖史即長白山人參栽培史,二者是出於自我意識而同步進行的。當然,當時的原始栽培與今天的現代栽培,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放山人在深山老林中發現了一片人參,他們不會不分大小,一起挖出來,全部拿回去的。他們會憑著自我意識,把大人參挖走,把小人參留不來,或在原地培培土,或者挪個地方好好栽上,讓那些小人參繼續承受雨露陽光,逐漸長大。雖然,沒有太多的管理,都有了人工的因素,這就是「原始栽培」。我的祖父和父親都講過這種情形。「頭30年滿山轉,後30年打老淹子」。所謂「打老淹子」,就是過些年,估計那些小人參長大了,再到頭30年挖人參的地方,把那些後來長大的人參挖出來,也可以去收穫自己曾經略加栽培的人參。因為每次挖過大貨,都要在大樹上砍下一塊大樹皮作為標記,是能夠找到的。這些「老淹子」,所用的人工少,規模也不大,數量也少,但也要承認它。筆者是自幼在長白山隨父親在森林中跑大的,茫茫長白山林海中從仙人橋湯河口到長白山天池腳下一帶,只要是地勢平坦森林地帶,無不是一片片老池底。許多地帶早已長出了許多一抱粗大樹,特別柞樹、紅松生長極為緩慢,沒有五六百年的時間是不會長到如此粗大。解放後撫松縣境內各參場或現在農民開採的參地,除了老溝塘子和地勢極高的山坡外,大都是二茬、三茬的老參地,人們完全可以根據這些老參地生長樹木年輪的測定,得出長白山人參栽培史的大約時間,而且許多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地方早已成為人們的居住地,已無從考察。《長白匯征錄》:「據漢、晉兩書,肅慎幅員最廣。凡長白山南北數千里皆其轄境,則府治在周即秦以前固為肅慎故墟」。而維普資訊人參研究RENSHEN YANJ1U 2003年第2期47《女真傳》又明明白白地寫著,女真族「世居混同江東長白山鴨綠江水之源」,從地圖上看,「混同江(即松花江)東長白山鴨綠江水之源」覆蓋面,主要指撫松、靖宇、安圖等縣。這些縣境是長白山腹地,得天獨厚,確實佔據地理優勢,「邃谷深巖,參株從生,歲生滋饒,上藥鹹珍」(《一統志》)。《柳邊紀略》:「混同江匯黑龍、烏蘇裡二江人海,其水色白味甘,在第二泉上,飲之益人精力,或日參水也,故能然。」此言似乎有點誇 張,而劉建封在《長白山江崗志略》一書中稱:「遼東之參,全球稱最」,足見歷史上對 長白山人參的高度評價。《吉林舊聞錄》:「考關東人參之目,始見晉人筆記。」由《太平御覽》991藥部人參條可見:「慕容晃與顧和書目,今致人參十斤,」慕容晃於公元337年始稱燕王,並於公元342年曾攻打過高句麗,「毀丸都城而返」,這裡的「丸都城」即今地處長白山區的集安,有人說,慕容晃顧和人參十斤,為他俘獲高句麗的戰利品是有道理的。以此推算,長白山人參栽培史,至少有1660餘年。筆者認為,人參的採挖史,就是人參栽培史的起源。

摘 自:《中國人參》
 
人參
 
返回首頁本站聲明公司位置聯繫我們關於本站網站地圖       
  深圳市福源堂參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國·深圳市濱河大道5003號愛地大廈東座1402
  業務聯繫:韓先生  移動電話: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辦公電話:86-755-83556106  圖文傳真:86-755-83397866
  電子郵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