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簡史
吉林參茸網
人參
 
  人參人類發現人參藥用價值的早期階段,主要是通過隨采隨用的方式,使用人參的鮮品。當採集量較大,或難於在短時間內用完時,則將剩餘的鮮人參旁置一處,在自然條件下使其慢慢失水乾燥(其間也會有腐爛者而被丟棄)。當人們食用乾燥的人參能感受到其藥效仍然存在時,這種極為方便的貯藏經驗便得以提煉和流傳。於是相當於現代所用的「生曬參」便隨之產生。對採集、生產剩餘產品進行加工,以利於貯存和延長供應時間,這是人類物質生產上的一大進步。
  在我國古人類活動史上,仰韶文化時代彩陶已經普及,蒸煮熟食維持健康、攝取營養,已成為人們生存的必備條件。古人類把採集到的野生人參,如同用蒸煮後的動植物食物製成乾肉、乾菜。乾果的方法一樣,對鮮人參用煮。蒸。焯等方法進行加工處理,便可以得到熟人參。對熟人參加以乾燥保存,就出現了另一類人參加工製品,猶如現代的大力參、紅參等,在生曬參之後問世。
  人參加工及其產品的最早文獻,見於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輯錄的《本草經集注》之中。書中關於人參的采收加工記載得十分明確:「二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勿令見風。」顯然,在1500多年以前,我國加工人參的方法,已不只是簡單地利用自然條件晾曬獲得「生曬參」,而是特別強調用竹刀刮去人參表皮,進行「暴干」,這種方法同現代加工「白干參」的工藝相當接近。從加工技術取得顯著進步而言,刮去鮮人參的表皮,有兩項優點值得稱道。其一,對鮮人參進行整理,清除不潔附著物;其二,破壞鮮人參表皮,有利於組織中水分的散逸,縮短加工。乾燥時間。至於「暴干」,則不是簡單地利用自然條件乾燥,「暴」有急驟。猛烈之意,即把鮮人參在短時間內快速十燥,製成使用方便、質量較佳的產品。根據現代知識加以理解,一般乾燥方法獲得的人參,在緩慢失水中,人參體內的有機物質、有效成分還在不斷分解;而快速脫水乾燥,可減少人參體內物質的分解和破壞,因而能相對提高內在質量。儘管刮皮可損失一部分人參有效物質,但以人參加工技術改進和提高的觀點進行分析,1000多年以前有這種人參加工方法則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與陶弘景同時代的阮孝緒(479∼536),其傳略由唐代姚思廉(557∼637)整理記述在《梁書》之中,謂「阮孝緒母王氏,忽有疾,合藥須得生人參」。總覽全文,阮孝緒所尋的「人參」,是鮮人參,而非生熟之別的「生人參」。此只屬於文獻中的旁證,而不能與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的記述相類比。關於阮孝緒傳中與人參有關之內容,將在本書的人參文化史中述及。
  南北朝劉宋時期雷教撰《雷公炮炙論》,是我國醫藥史上最早的一部製藥著作,約成書於5世紀,收藏有300餘種藥物炮炙加工方法所涉及的炮炙技術有炮法、炙法。焙法、爆法、蒸法、煮法、去蘆、去足、制霜、酒制、蜜制、藥汁制等,內容豐富,記述詳盡,是我國古代集中藥炮炙之大成的專著。後世本草學中有關炮炙、修事項下之炮、熟、煮、炙,多引自該書,常奉為準則,沿用至今。在《雷公炮炙論》中關於人參的記載為:「凡使,要肥大,塊如雞腿並似人形者。凡採得,陰乾,去四邊蘆頭並黑者,銼入藥中。」顯然,南北朝的劉宋時代,對人參的加工炮炙,不及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的細緻具體。但雷敦著作中反映的炮法、炙法、焙法、爆法、蒸法。煮法等加工炮炙技術,對人參加工也可加以運用,因此,加工生產出熟人參及其乾燥製品,如紅參等,亦能問世。以加工技術而論,紅參等蒸後(或用其他高溫加熱方法處理)的乾燥製品,應始於南北朝劉宋時期。從歷代本草著作記載的藥用人參的特徵來分析,供作藥用者多為生曬參,其次為少量刮去表皮加工而成的白干參。陶弘景對產於上黨、百濟、高麗的人參記載為:「上黨在冀州西南,魏國所獻即是,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次用高麗,高麗即是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百濟今臣屬高麗,高麗所獻兼有兩種,止應擇取之爾,實用並不及上黨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形細而堅白,均為自然乾燥所得生曬參的感官特徵。陶氏將上黨產的生曬參同百濟、高而產者進行了比較,百濟產的生曬參細小,但質硬而色白,高麗產者支頭較大,但虛軟。顯然百濟產的生曬參質量較佳,但是百濟、高麗兩者生產的生曬參均不及上黨產者,即上黨人參質量最好。同時還強調,因為百濟臣屬高麗,故名為高麗產者,其中混有百濟生曬參,選用中亦當注意辨別。
  通過前述可知,歷史上這個時期以應用生曬參為主,而且對其產地、外觀質量、藥效方面的差異,已有準確的認識。
  至唐代,仍重用生曬參,在《新修本草》中強調指出上黨人參的具體產地,並糾正陶弘景的觀點,謂「人參見多高麗。百濟者。潞州太行山所出謂之紫團參,安用焉。陶云:俗用不入服。非也」。宋代蘇頌等撰《本草圖經》載:「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然具不及上黨者佳。其根形狀如防風而潤實。」可知,自陶弘景至蘇頌(1019∼1101)時代,歷經 600餘年,藥用人參一直以生曬參為主。
  明代陳嘉漠(1486∼1565)在《本草蒙壟》中記載;「紫團參,紫大而稍扁。百濟參,白堅而圓,名曰條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潤細長而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細審「紫團參,紫大而稍扁」這一特徵,應是經過特殊加工方法而賦予紫團參的感官性狀,這是藥用人參史上首次記載紅參及其精製品的具體形狀。
  紫,是紫團參的顏色,大而稍扁則是紫團參的體形特徵。說明,陳嘉漠記述的上黨人參,即紫團參,是經過長時間蒸制。加工後所獲得的新型人參。紫色,是紅色深重之色澤,我國古代,以紫色為尊貴,對深紅色、紅褐色等均以紫色相稱;扁,是蒸制人參經過整形、加壓所留下的典型形體表現。作者在從事改進紅參加工技術實驗研究中,發現並報道了紅參色澤與蒸參時問和蒸參壓力的相關關係:隨著蒸參時間的延長與蒸參壓力的增大,紅參的顏色逐漸加深,能加工出深紅色、褐紅色的商品紅參。現在在商品經營中,對顏色十分深重的紅參,仍稱之為「紫紅色」或「紅褐色」紅參。當今,精製紅參,小包裝紅參,在加工中有加壓整形的工序,以此保證紅參具備特有的形體,這是行業內人所共知的知識。陳嘉謨在《本草蒙荃》中記述「紫大而稍扁」的人參,就是最早問世經過精心加工的大支頭壓制紅參。這是人參加工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此外,陳氏還提及,高麗參近紫體虛,說明產自高麗的人參中也有紅參,但體虛質量較差。
  李時珍對人參采收季節與其質量的關係記載為:「秋冬采者質堅實,春夏季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說明在遼參中已經有「生曬參」、「白干參」兩個品種,但不見「紫大而稍扁」之紅參,即在上黨人參中早已出現的紅參,而在遼參中尚不見這個品種。
  李言聞對人參生用、熟用的醫療價值和臨床具體應用,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謂「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進而強調:「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發之氣,大之陽也,其性升。」又說:「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至此,生人參、熟人參的特有用途和醫療地位得以全面論述和確立。
  清代,在《寧古塔紀略》中載:「人參以八九月間者為最佳,生者色白,蒸熟輒帶紅色。紅而明亮者,其精神足,為第一等。凡掘參者,一日所得晚即蒸,次晨曬於日中,干後有大小、紅白不同,非產地之異,故土人貴紅賤白。」《大清王朝事略》有「賣水參國人恐難以久,遂煮熟賣之」的記載。《柳條邊紀略》引合《清實剝,說明人參經煮、蒸方法加工的過程:「先以水漬參,明人佯不欲市,邊人恐朽敗急售,多不得價,太祖乃命煮而售之,煮參始此。近又以煮則味薄,改而為蒸矣。」可知,產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人參,長期以「生曬參」供用,到明末、清初才出現紅參。至乾隆(1736∼1795)後期,生、熟人參種類益加繁雜。唐秉鉤在《人參考》(1778年刊行)中對用多種加工方法製造的人參做了記載。所列舉的成品人參(包括切製品等)共40多個品種,如:尖頂熟。塘西熟、先頂熟、頂熟。統頂、二頂、光熟、次頂、煉熟、中熟、小熟。條小、宮熟、短熟、頂糙、揀糙、統糙、次糙、小紅糙、頂太參、太參拿條、太揀條。統條、中條、短條。小糙、強糙、銀鳳、白熟、泡頭、片料、糙條、須中條、須條、泡條。淨須。蘆管條、蘆頭等。此外,還區分有20個等級,上等為干、鮮、矮、壯、光。圓、文、笨、熟、糯;下等為潮、暈、長、瘦、糙、癟、武、尖、生、粳。此期商品參及其加工方法的複雜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雞林舊聞錄》記載:加工時,須將鮮人參置沸水中爐過,再以小毛刷將表皮刷淨,並用白線小弓之弦將人參紋理中的泥土清除。將冰糖溶化,把人參浸入糖汁中1∼2天,再蒸熟,取出用火盤烤乾。這種加工方法,應屬於加工掐皮參和糖參的較早記述。顯然,糖參只是在有精製的白糖、甚至有冰糖供應之後才能生產,糖參作為商品,大約是在清朝晚期始能問世。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商品人參中有山參、生曬參、全須生曬參、紅參、白干參、大力參、掐皮參、沖參、糖參、邊條參。白直須。白彎須。紅直須。紅彎須、混彎須等15個品種。在加工技術方面,較為成熟者有許多至今仍在有選擇地應用。作為人參加工史實,對歷史上曾經佔有一定地位的加工技術整理於後。

人參掐皮參加工技術
  1、原料整理
  在清水中用毛刷刷洗鮮人參體表的泥土,以沸水焊參,使之柔韌,用線弓、竹刀清理紋理及蘆碗中的泥土,根據重量大小、老嫩程度分類,再次置於沸水中,煮炸5∼10min,撈出,放涼水中。
  2、排針
  包括橫針、順針。為了充分浸(灌)糖,使用排針器(一般縱橫均有5根針的特製工具),自表皮向髓部直至對側,刺扎人參的蘆、寧和主根,稱為「排針」。再用骨制粗針,沿主根縱向,在皮層和髓部穿刺,稱為「順針」。
  3、浸糖
  分四個步驟:
  吊水於:把前述處理過的人參,掛在吊水於針(針呈單行,釘在較寬的木板上,以便於浮起)上,調整位置,使參須恰好浸入沸水內,煮5∼10min,撈出,再置冷水中,降溫後取出,捆成參把。
  熬糖:將冰糖或砂糖置於鍋中,加少量水,煮沸。把成把的人參擺放於盆中,倒入已溶解的糖液,在參把上方覆以竹簾,簾上置石塊或其他重物,勿使參把上浮,放置12h。
  二次浸糖(又稱走糖):把參把取出,向糖液內再加冰糖或砂糖,煮沸。再次將參把放入糖液中,繼續放置12h。
   沖糖:將參把取出,用溫水將參體表面的糖液衝去。
  4、籠蒸
  把人參表面的糖沖掉之後,拆開參把,將人參單支擺放在籠屜內,蒸熟。蒸參時間:山參50min左右,園參30∼ 40min。
   5、火烤。日曬
  烤叉:把經過籠蒸的人參,放在待制的金屬問叉上,在炭火上烘烤、乾燥,經常翻動,使主根的表皮鼓起與皮層分離。
  烤皮:對表皮尚未分離的局部,用火鉗夾住炭火,靠近未分離處,用吹風機吹向參皮,至皮肉分離為度。
  日曬:置木匣內,日曬,繼續乾燥。
  6、掐皮
  用濕潤的白布包裹經上述處理的人參,使之軟化,用骨制掐皮刀(鑷於狀)把已經皮肉分離的參皮掐成縱皺。操作中必須小心從事,勿使參皮破裂。
  7、原體(整形)
  按商品應具備的美觀外形,對人參進行美化。整理。
  8、纏須
  用白線對參須自上而下斜向纏緊。如果參須太短,此時可另行加入參須,接長、纏緊。

人參白參加工技術
  既往稱白參者即現代所稱之糖參,又稱為白人參。其加工技術可分為洗參。煮炸。排針、順針、浸糖。修整等工序。浸糖兩次,每次均為24h。

人參生曬參加工技術
  生曬參分為姜生曬(參)和全須生曬(參)兩種。姜生曬:洗去鮮人參體表泥土,掰下芋、須,取極細黑泥或鍋底黑灰,塗於主根上端橫紋內,稍干後,放在沸水中煮熟,取出在日光下曬1∼2天,再用繩吊在通風處乾燥。待完全乾燥後,取下,噴以清水,使其變軟,之後進行掐皮。全須生曬:保持整體,其處理過程同姜生曬,最後,用白線將參須纏緊。

人參紅參加工技術
  將鮮人參洗刷乾淨後,置日光下乾燥 2天,用籠蒸熟,蒸參溫度約略高於 100℃,蒸2h。取出蒸熟的人參,置於席上冷卻,之後放入烘爐內乾燥,約需4天可以乾透。其間,半干時剪去參須。支根。大約需4 kg鮮人參製成1kg商品紅參。

人參白干參加工技術
  將鮮人參不加洗滌,用竹刀刮去外皮,在陽光下曬乾即為成品。

  上述五種商品人參加工方法,有許多不科學、不合理之處。如掐皮,多次在沸水中煮炸,用泥土或鍋底黑灰塗紋理,紅參蒸參時間過長,基本上全靠自然乾燥等等,對商品人參的產量和質量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對此,在現代人參加工技術上都得到了改進和糾正。

摘自:《中國人參》
 
人參
 
返回首頁本站聲明公司位置聯繫我們關於本站網站地圖       
  深圳市福源堂參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國·深圳市濱河大道5003號愛地大廈東座1402
  業務聯繫:韓先生  移動電話: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辦公電話:86-755-83556106  圖文傳真:86-755-83397866
  電子郵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