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茸研究
吉林參茸網
人參
 
                  作 者:鮑建材、劉剛、鄭友蘭、張崇禧

人參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 L.)系五加科人參屬植物,原產於加拿大和美國,由於其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和獨特的藥理作用,多年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西洋參中的化學成分比較複雜,包括皂甘類、揮發油類、氨基酸類、糖類和聚炔類等,但主要是皂甘類成分。人類對西洋參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早在1854年美國一學者便從西洋參中分離得到了第一個皂甘類成分,但對西洋參全面深人的研究卻始於20世紀 70年代。 迄今為止,中外學者已從西洋參中分離鑒定出的皂甘類成分有3種:達瑪烷型(Dammarane),齊墩果烷型(Oleanane),奧克梯隆醇型(Ocotillol)。而分離出的人參皂甘40餘種。

人參根中皂甘的研究
  1976年,李向高從美國產西洋參中分離得到3種皂甘元,即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和齊墩果酸皂甘元。1978年日本學者真田修一等從日本長野引種的西洋參中分離出人參皂甘Ro、Rb1、Rb2、RC、Rd、Re。1982年Besso,H.等分離出7種皂甘,即Rg1、Rg2、Rb3、Rb1、F2,絞股藍皂甘Ⅺ和西洋參皂甘R1(quenquinoside-R1)。張崇禧從國產西洋參中分得人參皂甘RO、Rb1、Rb3。Rc、Rd、Re等。1983年魏均嫻等從西洋參根中分得Ro、Rb1、Rg1、Re和pseudo-ginsenoside-F11(簡稱P-F11),P-F11是西洋參中的特有成分,是鑒別西洋參和人參的顯著標誌。1985年松浦等從西洋參根中分離出13種皂甘,包括人參皂甘Rb1。Rb2、Rb3、Rc、Rd、Re、Rg1、Rg2、F2。擬人參皂甘F11(pseudoginsenoside-F11),絞股藍甘XVⅡ(gynostenoside-XVⅡ)和一種新的皂甘,即西洋參皂甘R1。1987年徐綏緒等從遼寧栽培的西洋參根中分得:RO、Rb1、Rb2、Rd、Re、Rg1。Rg2、Rg3、Rh1和一種新皂甘,命名為人參皂甘Rao。印度學者報道從美國引種栽培的西洋參中發現9種皂昔,主要為人參皂昔Rb類。LeMen-OlivierL等從法國產西洋參中分得:Rb1、Rd,Re、PF11、Gy-XVⅡ。1994年李向高等從西洋參根中分離鑒定出丙二酰基人參皂甘Rb1、Rb2、Rd。1998年周雨等從西洋參中分得丙二酸單酰基人參皂甘-Rb1(簡稱M-Rb1)、Rb1、Re。1997年李銑等從加拿大西洋參中分得兩個新的齊墩果酸型皂甘,命名為quin-quenoside-R3,R4(簡稱Q-R3,Q-R4)及Rb2、Rb3、Rc、Rd、Re。Rg2、Rg1、Rg3、Rhl、20R-Rh2。MaYuanchun等採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西洋參中主要皂甘進行了測定,找到了主要皂甘在根中的分佈和比例情況,為產品的質量控制打下了基礎。吳廣宣等也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吉林與美國產西洋參中主要皂甘的含量進行了比較測定。
  孫文基等對西洋參的不同部位,根。莖、葉、花和果中總皂甘採用比色法進行了測定,採用薄層掃瞄法對西洋參不同部位中的P-F11含量進行了考察。楊崇仁等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雲南麗江引種的西洋參中10種皂甘成分(M-Rb1、M-Rb2、M-RC和Rb1、Rb2、Rc、Rd、Re、Rg1、Ro)進行了分析鑒定,並討論了不同的栽培年代。采收季節、不同的地下部位及不同商品等級中皂甘含量的變化。西洋參根不同組織部位中皂甘的含量測定表明人參皂甘主要分佈於韌皮部和周皮中,特別集中於樹脂道中,木質部中含量較少,西洋參中的人參皂甘含量與韌皮部的面積呈正比;西洋參不同生育期限的增長動態及人參皂甘含量變化的研究表明,休眠期人參皂甘的含量較高,展葉後至盛花期含量明顯下降。根中人參皂甘的積累隨著參齡的增長而逐年增加,生長第4年參根中人參皂甘含量可達6.36%,與原產美國同年生的參根中人參皂甘含量沒有明顯差異。聞平等對西洋參總皂甘測定方法進行了改進,提出用超聲波處理提取西洋參中的總皂甘,簡化了樣品的前處理過程,減少了取樣量和溶劑量,方法簡便易行,初步認為本法可代替部頒方法。李樹殿等在《西洋參分等質量標準研究與討論》一文中指出:優等參、一等參、二等參中總皂甘含量分別為≥6.0、≥5.5、≥5.0,Rb1含量分別為≥2.5%、≥1.2%、≥1.0%。LuiandStaba等對西洋參與同屬植物及商品參中總皂甘和部分單體皂甘採用分光光度法和重量法進行了皂甘相對含量的比較研究,從西洋參根中分離鑒定的皂甘還有人參皂甘-F3。

人參莖葉中皂甘的研究
  1978年S.EChen等從美國西洋參莖葉中分得:Rb2、Rd、Re、Rg1。1981年S.EChen等又從中分得:Rb2、Rb3、Rd、Re、Rg1、P-F11。1990年王貴德等從引種西洋參葉中分得:Rb2、Rb3、Rd、Re和Rg1。1991年馬興元等從該植物莖葉中分得擬人參皂甘-Rt5(即P-Rt5)。1993年馬興元等從引種西洋參莖葉中得到:Rb2、Rb3、Rd。Re。F2、Rg1、Rg2、Rh1、Rh2和F11。李銑、王金輝等從加拿大西洋參葉中分得13種已知皂甘和3種達瑪烷型新皂甘:Rb1、Rb2、Rb3、Rc、Re、Rg1、Rg2、Rh1、P-Fll、P-Rt5、maioroside-F1、Gy-Ⅸ、Cy-XVⅡ、quinquenoside-L1、L2、L3。宋長春等用西洋參莖葉總皂甘鹼性條件下溫和水解,得到Rh1和Rh2,收率分別為0.985%和1.8 6%。孫平等通過對西洋參莖葉總皂著單體皂甘、分組皂甘的定性、定量分析,進而對莖葉總皂甘進行了品質評價;還採用比色法和雙波長薄層掃瞄法,以Re等12種單體皂甘和總皂甘進行了品質評價;還採用比色法和雙波長薄層掃瞄法,以民等12種單體皂甘和總皂甘為對照品,對國產西洋參與人參莖葉中皂甘進行了比較測定。王健等比較了西洋參莖葉和主根中皂甘成分並測定了其中的含量,結果表明西洋參莖葉中與主根中皂甘組分相似,但人參皂甘的含量莖和葉差異很大,莖中人參皂甘的含量為主根的1/3∼1/2,而葉中人參皂甘的含量為主根的l.5∼4倍,LITSC等從原產西洋參根和葉中提取了6種主要的人參皂甘,並用高效液相色譜進行了定量分析。李義俠等採用薄層層析一比色法對西洋參莖葉總皂甘含量進行了測定,得出葉中總皂甘含量約為商品參主根含量的3.86倍,莖的含量接近主根,大田莖葉混合品的含量約為主根的2倍。並對莖葉總皂甘的提取工藝進行了研究,指出水一正丁醇法工藝簡單、快速、安全。收效高、使用溶劑單純、可回收利用的特點。孟祥穎等對西洋參莖葉皂甘的提取方法進行了優選,指出水提4次(4h/次),用大孔樹脂D 4020除雜較好。從登立等從西洋參葉中分得20(S)一Rh1、Rh2、Rh3。

人參果中皂甘的研究
  李向高從國產西洋參中分得8個皂甘:M-Rb1、Rb2、Re、Rg1、Rg2、Rg3、Rh2和Ro。魏春雁等對西洋參果於浸膏中的總皂甘和單體皂甘Rb1、Rb2、Rc、Rd、Re、Rg1、Rg2、Ro的含量測定結果為37.08%、5.16%、3.54%、7.68%、7.28%、3.36%。1.02%、0.50%、0.21%。李向高等和張甲生等分別測定了西洋參果和果汁中總皂甘的含量為8.00%和6.7%(g/ml)。李平亞從西洋參果中分得的6個單體皂甘分別為20(S)-Rg3、20(R)-Rg3、Rd、Re和quinquenosid-F1。徐晶等採用正交實驗法研究了提取西洋參鮮果汁的最佳工藝,得出:用6O%乙醇冷浸4h,溶媒用量為果膏的8倍為宜。

人參蘆頭中皂甘的研究
  張崇禧從國產西洋參蘆頭中分得4個單體皂甘:Ro、Rb1、Rd、Re。潘金鳳等對加拿大西洋參不同部位(蘆、干、須)進行了總皂甘含量比較。

人參花蕾中皂甘的研究
  孟祥穎從花中分得:Rb1、Rb2、Rb3、Rc、Rd、Re、Rg1和P-F11,並對其中的一組皂甘和4個單體皂甘與不同生長部位進行了比較研究。唐紀琳等從花蕾中分得:Rg2、Re、Rb3、20(R)-Rg3和P-F11。嚴平等利用生產中摘下了西洋參花蕾,提得總皂甘得率高達32.52%,含量高達30.09%。

人參討論
  現已從西洋參中分離鑒定出來的人參皂甘40種,其中根中27種,蘆頭中10種,莖葉中22種,果中12種,花中10種。各種皂昔的含量,存在部位不盡相同,且藥理作用有的相似,有的相反,有的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各單體的生物活性,應進一步對各單位體進行制備,應用於新藥開發領域。在根、莖。葉。花和果中,鑒於各種皂昔的多少,含量比例不同,故對各部位總皂甘的使用範圍應有所選擇。

摘 自:《人參研究》2004年第1期
 
人參
 
返回首頁本站聲明公司位置聯繫我們關於本站網站地圖       
  深圳市福源堂參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國·深圳市濱河大道5003號愛地大廈東座1402
  業務聯繫:韓先生  移動電話: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辦公電話:86-755-83556106  圖文傳真:86-755-83397866
  電子郵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