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鹿角膠是用鹿角熬成的膠,因我國養鹿取茸而無角,所以熬製鹿角膠多用野鹿角和鹿角盤。《神農草本經》將其列為上品,名「白膠」,又名「鹿膠」,味甘、平,無毒,入肝、腎經。具有壯元陽、補氣血、生精髓、暖筋骨的作用。治療各種虛損、勞傷,用途之廣不亞於鹿茸。
鹿角膠製法
傳統的加工方法是將鹿角鋸成4—5厘米小段,劈碎,置4倍水中浸泡,經常換水,直至水清無腥味為止。然後放在鍋中水煮。水量是鹿角的4-5倍,每8小時取汁一次,補充水量再煮,至煮到鹿角已酥軟,手捏可成末,將所得膠汁合併過濾、濃縮,即成鹿角膠。冷涼後切成3厘米X2厘米X0.3厘米的小塊,包裝,亦可將熬出的膠傾在膠槽內自然成型,且標準。
為了縮短加工時間,減少耗能,現在有的已改為加壓水煮18小時,然後濃縮取膠。
在鹿角膠熬製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選用軟水(含礦物質少的水),因熬製過程中不斷補充水,而鹽類含量增高,影響凝膠質量。再就是粉碎的塊越小,熬製的速度越快,出膠也越多。
鹿角膠化學成分
專家孟正術等、侯景孝對鹿角膠的化成分進行了分析,並分別與鹿茸膠和阿膠進行了對比。認為,鹿茸膠和鹿角膠中含有酸性動多糖,推斷是其有效成分之一。有人並將鹿角膠水解後作成注射劑給藥,可增強人體鉅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為抗癌輔助治療劑收到良好效果。
鹿角膠一般理化性狀測定(%)
樣 品 |
水 分 |
灰 分 |
酸不溶性灰分 |
醇浸出物 |
鹿角膠 |
11.60 |
2.177 |
0.197 |
11.25 |
鹿角膠水解氨基酸含量(%)總量:80.178
氨基酸 |
含 量 |
|
氨基酸 |
含 量 |
|
氨基酸 |
含 量 |
天門冬酸 |
5.325 |
氨 |
0.815 |
苯丙氨酸 |
2.246 |
蘇氨酸 |
1.969 |
纈氨酸 |
2.462 |
賴氨酸 |
3.355 |
絲氨酸 |
2.586 |
蛋氨酸 |
0.170 |
組氨酸 |
0.705 |
谷氨酸 |
9.606 |
異亮氨酸 |
1.247 |
精氨酸 |
精氨酸 |
甘氨酸 |
7.967 |
亮氨酸 |
2.932 |
脯氨酸 |
11.548 |
丙氨酸 |
19.182 |
酪氨酸 |
0.738 |
半胱氨酸 |
0.368 |
鹿角膠中微且元素含量(微克/克)
元 素 |
原子吸收光譜法 |
火焰光度法 |
等離子體光譜法 |
銅 |
鋅 |
鉛 |
鎳 |
鈉 |
鉀 |
鈣 |
鎂 |
鋁 |
鐵 |
錳 |
鋇 |
鈦 |
鹿角膠 |
11 |
9 |
113 |
3 |
2976 |
511 |
130 |
130 |
78.9 |
20.7 |
1.8 |
0.8 |
1.0 |
鹿角膠在臨床及保健上的應用
各醫家認為:「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熬膠則益陽補腎,強經活血。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但膠力稍慢,不如茸之力峻耳。」「乃知茸有交通陽維之功,膠有綜合沖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陽,不能除寒熱驚痛;非龜、鹿二膠並用,不能達任脈而治贏瘦腰痛:非補當歸、地黃,不能引人衝脈而治婦人血閉胎漏,至若膠治中傷勞絕,即茸主漏下惡血也,膠之補中益乏力,即茸之益之強志也。」歷代醫書記載鹿角膠以散血解毒居多,而近代則以溫補為主。
古籍醫書中對鹿角膠應用較多,現將有代表性的方選抄錄如下
《百一選方》斑龍九:治虛勞。鹿角膠(以酒浸數日,鹿角膠94克(搗碎炒令黃燥、搗羅為末),牛乳500克、白蜜1盒、牛酥1盒、生薑汁1盒,上5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膠,消汽,次下薑汁,次下蜜,惟須緩人,煎汁十餘沸,傾人瓷器中,仍數數攪,勾令酥浮於上待凝,以竹刀割為小片。每食後,細細含咽之。
《聖惠方》鹿角膠散,治虛勞夢淺:鹿角膠31克(研碎、炒至黃燥),覆盆子31克、車前子31克,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6.2克。
《千金方》治虛勞尿精:鹿角膠94克,末之。以酒2升合,分溫為3服,瘥止。
《聖惠方》鹿角膠散:治婦人白帶不止,面色萎黃,繞臍冷痛。鹿角膠31克(搗碎、令炒黃燥)、白龍骨31克、桂心31克、當歸31克(微炒)、附子62克(炮引)、白朮31克,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6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