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獻記載
西洋參在我國已有300多年的應用歷史,最早見於文獻記載是1694年。
《本草備要》記載:西洋參苦、甘、涼、味厚、氣薄、補脾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本草從新》記載:西洋參味苦、微甘、性寒。對其功效論述與《本草備要》相同。
《本草再新》記載:味甘苦、性晾、無毒,能入心、肺、腎三經。
《本草求原》:稱其性寒味苦,功能清肺火,晾心脾以降火,消暑,解渴。
《本草綱目拾遺》:對西洋參描述和認識與《本草備要》記述完全相同。
《藥性考》記載:西洋參性寒、味甘、苦、補陰退熱,姜制,益氣撫正。
《醫學衷中參西錄》:西洋參性晾而能補氣分,又能補宜血分,凡須參補而不受溫補者,皆可用之。
藥用部位
商品西洋參主根、鬚根、蘆頭、人參莖葉、人參花蕾、人參果等。
藥用功效
西洋參味苦、微甘、性涼,能益氣養陰,涼心脾,益肺腎,調補五臟。有滋陰降火、益氣生津之功效,中醫學上認為人參是熱「陽」,能大補元氣、提振精力;而西洋參則被認為是冷「陰」 能益氣養陰、清降虛火,藥性溫和,屬「涼補」,所以,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補而不燥是西洋參的特別之處。
臨床上多用西洋參治療肺火旺、咳嗽痰多、失血勞傷等虛證。很適合給大病初癒的人服用來調理身體,其效果是漸進而緩和的。它有降火作用,對消化、呼吸、排泄系統的功效顯著,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有平衡血壓、降膽固醇、平衡血糖、強精、助消化及消除疲倦的功效,且有助於抵抗輻射傷害,改善內分泌腺的功能。
西洋參的藥理活性是多方面的,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近年來中外學者研究成果證明,西洋參主要藥效學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靜、增強學習記憶、促進神經生長、抗驚厥、鎮痛、解熱的作用,適用於神經衰弱、精神病、記憶減退、老年病等症;
2.對於心血管系統,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損傷等的作用,適用於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腦血栓、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等症;
3.對於血液系統,具有抗溶血、止血、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調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糖等的作用,適用於高脂血動脈粥樣硬化、老年病、糖尿病等症;
4.對於適應原樣作用,有抗疲勞、抗缺氧缺血、抗休克、抗飢渴、抗高低溫和各種化學因素,適用各種休克;
5.對於免疫系統,具有降過氧化脂以及丙二醛等、增強SOD活力、抑制淋巴細胞轉化、脾重等的作用,適用於老年病和癌症等;
6.對於內分泌系統,作用於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ACTH樣)和垂體—性腺系統、促進血清蛋白合成、促進骨髓蛋白合成、促進器官蛋白合成、促進腦內蛋白合成和脂肪合成、促進肝細胞蛋白(RNA聚合酶活力)合成、促進脂肪代謝和糖代謝等作用,適用於老年病、性機能低下、貧血和癌症等;
7.對於泌尿系統,具有抗利尿作用,適用於阿狄森氏症和老年病等;
8.對於腫瘤和病毒,具有抑制癌細胞增殖、抑制單純皰疹等病毒的作用,適用於各種癌症和病毒性疾病。
保健功效
現代醫學證明,西洋參具有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的能力,降低疲勞度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等藥理作用;對高血壓、心肌營養性不良、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臟病均有較好的療效,尤其適用於改善心臟病引起的煩躁、悶熱、口渴,可減輕癌症患者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如咽干、噁心、消瘦、白細胞減少、胃口不佳、唾液腺萎縮,並能改變機體應激狀態,減輕胸腺、淋巴腺組織萎縮等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