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简史
吉林参茸网
人参
 
  人参在我国应用人参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们已经了解到:人参生长习性之一是在不利条件下可以长期休眠。人参根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能长达几百年,曾有五百年参龄的人参出土;典型的人参根,其外形具有人体形态的特征。古人不能解释人参的这些奇特生命现象,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传说。人参植株的茎、叶、花、果实都有十分显著的植物学特征,对生长条件要求特殊而严格。这种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区域特别狭小,资源稀少,在人类无止境的索求中,它便显得更加珍贵。关于人参的美丽传说,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及至现代,还有以人参为主题的戏曲。歌舞、电影出现。对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近年来,人们称之为“人参文化”。

人参古代关于人参的神话传说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由李肪等辑成的类书《太平御览》,引书浩博,保存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其中涉及人参的部分,属于神话般的内容有:
  《春秋运斗枢》曰:”“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摇光”,也称“瑶光”,为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其他六颗星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相应,北斗星中摇光星的光辉到达大地,才有人参生长;如果大川大山不能正常发挥效能,摇光星不能正常发光,人参便不能生长。这些记载,把人参及其生长环境条件加以神秘化,使之与上天之灵光灵气发生了联系。
  三国时代魏国张揖撰的《广雅》,广泛收集古代的词汇和训估资料,谓“参,地精,人参也”。当时把人参看成是地之精灵。
  到梁代,对人参的传说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故事。唐代史学家姚思廉编著的《梁书》中,记载了南朝时期的隐士阮孝绪在深山中为母搜寻人参治疗急病的故事:“阮孝绪母王氏,急有疾,合药需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逢。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忽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这是所能见到的古代最生动的人参故事。鹿与参,都是人们心目中吉祥之物,二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仙境中的神话,使阮孝绪的孝心得到了口报,终于采到了真正的生长在幽险环境中的鲜人参,因而使阮母的急病很快痊愈。人参的神奇疗效及其重要作用,在故事里也得到完美的展现。
  《太平御览》中还有另外两则神话。其一为《异苑》,曰“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数烨,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将是掘伤,所以呻也”。其二为《广五行记》,曰“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两则故事都把人参同有血、有肉、有知觉的人体联系在一起,它能呻、能呼、能啼,生长在深深的土壤里,通过挖掘可以获得,但切勿致伤,即使是弄伤头发,人参也要发出痛苦的反应。
  《广五行记》中的故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人参的“释名”项下曾有转述,同时阐发了“得地之精灵,故有十精、地精之名”的观点。看来李氏对人参的神秘感以及古代的许多传说还是认同的。李时珍还强调“参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己神草”。同时引用《礼斗威仪》中的观点:“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对《春秋运斗枢》的天地相应产生人参的说法,李氏似乎表示赞同。并以之为据强调:“观此,则神草之名,又可证矣。”
  这些古老的传说、故事、神话最初形成的年代已无法考证,所传诵的事迹都是以人们的感受、理解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其本源仍是来于多彩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通过种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意愿与希望。最早还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加工与完善。这种有关人参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不停顿地创作和传播,各个时代都有美丽动听的故事问世。直至清代,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竟然同满族祖先,同当政的帝王联系在一起。
  在《四部丛刊.大清一统志》关十吉林地方风物的内容中,有段满族祖先及其统治者诞生的神话:“长白山东有布里津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哩。相传,有三天女浴于池。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以吞朱果之故,因赐之姓爱新觉罗,名之曰布库哩雍顺。”这个男孩顺流漂至有“三姓”争雄之地,他对战乱中众民日:“‘我天女所生,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乱者’。且告以姓名。众曰:‘此天生圣人也,不可使之徒行。’乃交乎为异,迎至家,三姓者议推为主,以女妻之,奉为贝勒,其乱乃定。遂居长白东鄂多里城,号曰满洲,是为开基之始。……其后传至肇祖原皇帝,是此山实为我皇清亿万年发祥重地。”在《大清一统志》中还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有御制望把长白山诗;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于温德亨山,岁时致把;乾隆八年,有御制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诗,十七年有御制长白山瑞树歌,十九年有御制望祭长白山作诗。”这则离奇的故事表明:满洲之祖先是天帝最小的仙女所生,其姓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觉罗”为姓之意)为天女所授,满族及其统治者,直至爱祖(最初的皇帝)都是天神的后代。清朝统治者及其祖先们编出这些神话,其目的就在于麻醉黎民,神化和巩固其统治地位。这个故事在人参文化中最有意义之处则是:神鹊衔来,天女吞下而使之怀孕的“朱果”,这种神奇而鲜艳的果实就是“人参果”。可见神话中的满族祖先同人参有着多么奇妙的关系。

人参现代人参故事
  流传至今的人参故事,是人参文化中一枝独秀的文学奇葩。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编的《人参故事》,1984年由中国民问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所收载的64首民间故事,可以说是人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20余万字的《人参故事》是广大群众经历几百年的口头传诵创造出的文学结晶,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人参故事》中的人参大多数被人格化、神化,各个人参精灵,都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人们理想和智慧的体现。他们从不沾及劣迹,从不为反面人物服务。
  人参故事中的精灵,都是活灵活现的、有血有肉的人,或者超出人所能及的神仙。除了这些活生生的一身灵气的人物之外,人参精灵还能变成小毛驴、蛇、雀、蛤晚鹿等动物,或者变成其他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如长寿花、葫芦。米、酒、水等,它们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秘特色。
  人参精灵们可以腾云驾雾,能够呼风唤雨,青堂瓦舍转瞬即现,金银财宝招之即来。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化做干干万万采参种参人中间的故事,创作出中国特有的人参文化。人参故事反映了人们在困苦生活中所产生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歌颂了忠贞的爱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对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的嫉恶如仇。舍己为人。热爱集体。互相帮助、同情弱者。主持正义。热爱劳动的种种美德,都做了纯真而朴实的歌颂。虽然故事中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有着迷信落后的成分,但是总体上还是凝聚着广大挖参人。种参人同大自然。同人世间各种邪恶做斗争的血和泪,表现出历史主人公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阅读人参故事可以体会到,它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问文学。
  多种多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发展至近一二百年与近代采参民俗相结合,在长白山区还流传着“老把头”的传说,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教育意义。
  传说山东莱阳有个穷苦农民叫孙良,同其好友张禄一起闯关东,到长白山里挖参,两人亲如兄弟,同甘共苦。一次张禄走失,孙良便不顾一切地寻找,经过七天七夜劳累,孙良昏倒在河边,苏醒后喝了几日水,抓到一个喇喇蛄蛇生吃了,打起精神,在身边的卧牛石上刻下一首诗。诗刻下之后,孙良在卧牛石旁咽了气。这首诗是: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好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下个喇喇蛄,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从《绝命诗》内容,可以看到老把头为人的光彩。为了生存,他敢于在深山老林中探寻人生道路,为后来的采挖人参的穷苦大众开辟了生命之路。生活之源。寻宝之地,给人们树立了榜样。他在陷于绝境的时候,仍不忘记苦难兄弟。这种心地善良不畏艰险的纯真美德,引发了与孙良有相似经历的广大群众的共鸣,把“老把头”树为自己心目中最美好、最理想的偶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渐渐把“老把头”尊为挖人参的创始人,作为“山神”加以祭奠和顶礼膜拜。于是陆续出现了“山神庙”、“老把头庙”。“老爷府”。在长白山的部分地区,把农历三月十六日定为“老把头节”,视为老把头的生日。如《安图县志》记载:“木帮、猎户、棒褪营,以及山中旅行者,咸于是日备香烛供品,向山神叩头,求其护佑,且有宰牲以祀者;乡人皆重视此日,争购酒肉,以度三月十六日。”《抚松县志》卷四提及:“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三月十六日成为长白山区人们最为重视的祭奠节日。
  人参故事里的“老把头”传说中的挖参民俗,有些至今还在长白山区流传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白山区民俗。

人参长白山区“放山”民俗
  长白山区有组织地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伙伴人数,要求由三、六、七、八名组成,忌讳二、四、五这些数目,因为二人行动不便,出现纠纷不易解决;“四”与“死”字音相近;“五”和“无”字音相似。领头人称为“把头”,是挖参人中的带头人和指挥者。把头有丰富的采挖人参经验,一般年纪较大,在群众中有威信,得到大家爱戴和拥护。进入深山之前要有充分准备。首先要备足粮食,带上炊具、火柴、食盐。咸菜以及衣服、鞋帽、狍皮、围裙、背筐、背包等。其次备好便携式快斧、铲子、铁锹、鹿骨扦子、剪刀、红绒线绳、铜钱(禁用道光、光绪年号者,因为嫌带“光”字的词语不吉利;普遍受欢迎的年号是开元、乾隆、嘉庆等)。此外,每人必须有一个索拨(宝)棍。这棍须是硬木制成,上端稍粗,下端较细,在下端钉上数个铜钱,铜钱间留有间隙,以便在拨草找寻人参时能发出响声,伙伴间可取得联系,又可惊走小动物。进入深山之前,首先拜山神爷(即“老把头”),虔诚地祈求保佑平安,“拿”到大货,满载而归。把头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选定方向,确定范围,安排日程。进入深山后,选好临时居住场所,向下挖到一定深度(半地下的“地窨子”),上面搭上“马架子”形的顶棚。同时在临时住处附近,用石头搭起山神爷庙,在庙里挂上一块红布,表示“老把头”已经“请”到身边,可随时保佑大家。采参劳动开始,留下一人搞后勤,守“家”。捡柴、采集野菜,一般都是年龄较小的“初把”,称为“端锅的”。采参者自带午间“干粮”。“端锅的”地位比较低,遇到雨天,众人衣服湿了,“端锅的”在大家入睡后负责烤干;夜间还要负责燃起簧火,以驱蚊、除潮、防野兽。
  放山活动十分辛苦,风吹雨淋,虎狼威胁,蚊虹叮咬,毒蛇袭击,多种伤害随时都有可能临头,放山的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有基本的防范措施,有排除一般险情的知识和办法。每天活动内容是,天一放亮就用餐、出发,出发前先到庙前拜过山神爷,祈求保佑。到达地点,在把头指挥下排成横排(称为“排棍”),把头在前称为“头棍”,多数人在中间,称为“腰棍”,最后一位“把边的”称为“边棍”,每人相距10 m左右,用手中的索拨棍拨动草丛,细心寻找人参,称为“撒木草”。这种有组织的“人蓖子”过后,山参漏网的可能性极小(对人参野生资源破坏得也最彻底)。边棍是较为有经验者,主要任务是引路,把握全队前进方向,防止“麻达山”(迷路),因而责任重大。历史上确实有在深山密林中迷失方向的悲惨事例,一旦迷路,有的采参者由于饥饿和劳累而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如果遇上猛兽袭击,后果更惨。长期以来,采挖人参都是穷苦人们为了生计,进行着原始的艰苦的而且十分危险的活动,放山人为了寻宝、挖宝,需要有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顽强精神。那些美丽动人。光彩四射的传说,说不定就是人们在这干辛万苦的冒险活动中锤炼而成的人参文化艺术篇章。
  放山人在横排前进时若见到人参,发现者如获至宝,把索拨棍向地面一立,随即高喊“棒褪”。把头则马上应声询问“几品叶”或“什么货”。发现者要立即大声报告实际情况,然后大家齐声高呼:“快当,快当!”(顺利、祝贺之意),同时围拢过来,由把头拿出拴有铜钱的红绒绳,一端拴在人参茎上,另一端拴在索拨棍上,意谓锁住人参,以防人参“土遁”跑掉。然后在人参植株上方搭个小支架,上面放遮阴的东西,把人参“罩住”。把头亲自动手,用斧子、剪刀。铲子、扦于等工具,在人参植株1m左右的范围内,仔细剥离土层,非常细心地由清理每一条细根开始,逐渐向人参主根部挖去。这个过程称为“抬参”,寓意人参支头很大很重,需要“抬”出来。挖取中,一旦到达须根或主根附近,必须用鹿骨扦子清除土壤,保证不损坏人参的任何一个部分,即使是最细的须根也必须完整无缺。
  人参“抬”出后,就近剥下一块(桦)树皮,内面铺上苔藓、地衣,把裹有适量“原坑土”的人参放在里边捆扎好,称为“封包于”。一般大支头人参由把头背着,小支头由其他人背着。遇到很小的植株不挖,若有人参籽,则撒在被挖出人参生长处的周围,让其自然发育生长。
  在发现人参的地方,或留了小参、播了人参籽的地方,要在附近树干上“砍照头”。即由把头选择一株红松树,在对着发现人参的方向剥下一段长方形树皮,然后用刀在显露新鲜创面的树十上刻痕。面向树干,左边的刻痕数代表放山人数,右边刻痕数代表“抬”出的人参是几品叶。同时用树皮搭个小庙,挂上一块红布,烧香、叩头,由把头祷告。最后,还要给照头“洗脸”,即把剥掉树皮处用火烧一烧,以防止流出松油,掩盖了照头。
  在放山中,没有任何现代仪器仪表指引方向,完全靠经验行事,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依靠把头,依靠集体努力来摆脱不幸。通常辨明方向的方法是,依靠进山前的标的物,或依靠太阳和北斗星定方向。较为实用的方法还有:一是看树冠,树叶繁茂的一面通常是西南方向;二是看树干上的苦鲜,一般生长苔鲜的一面是北面(阴面);三是看水流方向,顺水走向低处,就是往山下走;四是听乌鸦叫,在这种鸟叫的范围内必有人家。村屯。
  通常挖到了人参,称为“撮住米口袋”,入山后不“开眼”,称为“没撮住米口袋”。如果挖到了第一支人参是个六品叶,叫做找到了“开山钥匙”,此行必然大吉大利;如果挖到了“二甲子”,也是吉祥的征兆,因为在人参故事中,二甲子是宝参“转胎”,是拿到了宝参的化身,当然皆大欢喜;如果见到了“巴掌”——五叶人参,因为忌讳“五”,一般宁可放弃,留待以后采挖。
  放山中强调说吉利话,如常用“拿”字,象征着“拿”到了棒槌。所以把抽烟叫“拿火”,休息叫“拿堆”,吃饭叫“拿饭”,睡觉叫“拿睡”,改变临时住处叫“拿房子”。
  放山人之!都互相体贴关照,很讲义气,见了把头或初次见面,都要互道“快当”,就是祝贺“挺顺当”之意。在住处,遇有外伙人到来,不论认识与否,一律管吃管住,有了困难尽力帮助。在生活和采参过程中友好相处,谁有了差错都善意劝告,即使是“漏山”需要“翻趟子”(即重新寻找一次),也不能互相埋怨。一般情况下,放山得到的成果人人有份,公平分配,并且奖励公认贡献大、表现好者。
  放山季节和时间是随着人参生长规律划分的。一般把农历四月初至白露期间定为放山季节。农历四月初,采挖人参出土后的幼嫩植株,称为“放芽草市”;五月、人参植株繁盛,茎叶深绿,称为“放青(黑)草市”;六月,人参果实由绿变红,鲜艳易辨,称为“放红榔头市”,又叫“跑红头”;七月,人参果实脱落,残留在总花梗上的果柄与韭菜花果柄形状相似,呈扫帚状,称为“放扫帚市”,又叫“放韭菜花”。放山结束称为“辍棍”,一般是在白露前20天左右。放山人带着山参包子到集镇,在交易场所,经过酝酿推举一人为“经济掌秤”。在打开山参包,经掌秤者称量。定等。划价之后,再同山货栈或外地“老客”(商人)开展交易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以白露这个节气为界限,过了白露,买卖活动即告结束,称为“叩秤”。这是人参进入流通领域之前最初级的买卖过程,即相当于鲜山参的收购阶段。人参被收购后,要根据市场形势,每支人参的形态和感官质量情况,进行加工,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加工制成具有商品人参特征的干品,才能进入国内外人参市场。
  人参故事是广大群众以参事活动为基础,把人参人格化,发展成为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内涵的民间文学;“放山”活动,则完全是穷苦人们在深奥莫测的大自然中充满冒险行为的生产活动,形成了长白山区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民间故事必然有其幻想和虚构的内容,“放山”民俗则夹杂有迷信的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用现代技术发展人参事业,而采挖野山参再也无需诸般繁文缛节了。

人参人参诗篇世代传诵
  在人参文化发展中,还有用用生辉的文学创作。历代文人甚至上至皇帝写成的人参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人参诗篇富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我国诗词最丰盛的年代一样,含有人参的诗篇,在唐、宋时代产生得也最多。本书属于专业性质的专著,有关诗词赏析,文学再创作,以及注释的内容不加拓展。人参诗篇很多,在此仅从人参文化的角度选录部分古代诗作。

以人参遗段成式诗 (唐)周为宪 (《全唐诗》第十九册)
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 惭非叔子空持药,更请伯言审细看。

送客之潞府 (唐)韩羽 (《全唐诗》第八册)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提,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友人以人参见惠因以诗谢之 (唐)皮日休 (《全唐诗》第十八册)
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桠? 开时的定涵云液,剧后还应带石花。
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撇泉华。 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
注:神草是人参之古称。

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 (唐)陆龟蒙 (《全唐诗》第十九册)
五叶初成椴树荫,紫团峰外即鸡林。 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
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 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
注:鬼盖是人参又一古称。

小圃五咏 人参 (宋)苏轼 (《苏瑞诗集》第七册)
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 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 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滗。
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 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 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 上药无炮炙,阖啮尽根柢。
开心定魂魄,忧恙何足洗。 糜身辅吾躯,既食首重稽。

李仁甫用东坡寄王定国韵赋新罗参见贻 (宋)杨万里 (《古今图书集成》)
三韩接蓬莱,祥云护山顶。 涵濡雨露春,吞纳日月景。 美阴背幽壑,灵根发奇颖。 艰难航瀚海,包裹走湖岭。
仙翁阅世故,未肯遽生瘿。 相期汗漫游,岁晚共驰骋。 显持紫团参,往叩黄庭境。 想翁面敷腴,玉色带金井。
芸芸纳归期,湛此方寸静。 清规照浊俗,不惑类杨秉。 悬知药笼中,此物配丹鼎。 从今谈天舌,不用更浇茗。

谢友人寄紫团参 (宋)杨万里 (《古今图书集成》)
新罗上党各宗枝,有两曾参各是非。 入手截来花晕紫,闻香已觉玉池肥。
旧传饮子安心妙,新捣珠尘看雪飞。 珍重故人相问意,为言老矣共思归。

咏人参诗(之一)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性温生处喜偏寒,一德垂如天竺丹。 五叶三桠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
地灵物产资阴骘,功著医经注大端。 善补补人常受误,名言子产悟宽难。

咏人参诗(之二)(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本诗载《吉林外记》)
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 即今上党成凡卉,自惜天公保异珍。
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和真。 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

咏人参 王雪庵(《沈故》卷三)
瑶光星采散,紫气蟠缥缈。 唬声出土中,千岁婴儿小。 背阳三桠排,向阴五叶袅。 红实堕圆匀,黄须挺夭娇。
丛丛山岩幽,森森椴树老。 裹粮事寻搜,携铲费剔挑。 采同隐士芝,护抵仙人枣。 先之热汤煮,继以活火膏。
制成去瘢垢,入输官局早。 将军选绝品,封题驰贡表。 上献蓬莱官,天子长寿考。 分类诸侯王,赉锡师傅保。
是物补丹田,功用称再造。 上党古所贵,并论觉纤杪。 玄参既体虚,丹参况为少。 苦参性味偏,沙参肤泽槁。
岂若辽东产,一花飞五鸟。 高山群参中,辈行都压倒。 我朝昔开基,王气孕灵草。 邻市过折价,乃用彰天讨。
声罪朝鲜城,受降琼华岛。 蒙古诸部落,朝偕隶旗诏。 疆宇日恢廓,明兵或肆扰。 彼众每云集,我战辄电扫。
千斤定岁馈,答礼宜修好。 故事二百年,东人尚谙晓。 是真国家瑞,非特天地宝。 中原鼎久定,故都视丰镐。
野多黄须翁,室有白头媪。 非关服食力,食且迈商皓。 思我堂上亲,云舍感怀抱。 扶衰需上药,艰难入关道。

摘 自:《中国人参》

 
人参
 
返回首页本站声明公司位置联系我们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深圳市福源堂参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深圳市滨河大道5003号爱地大厦东座1402
  业务联系:韩先生  移动电话: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办公电话:86-755-83556106  图文传真:86-755-83397866
  电子邮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