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茸研究
吉林参茸网
人参
 
                      作 者:侯玉兵、李刚

人参抚松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人参之乡”。这里土质肥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有山参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山参是稀少而昂贵的中药材,采挖的人很多,致使山参产量逐年下降,山参资源有频临绝迹的危险。为了保护日趋枯竭的山参资源,我们从1979年开始进行人工培植山参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于1984年通过了省级阶段性成果鉴定。之后又相继被列入农业部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及国家农牧渔业部的科技攻关项目。根据这些科技攻关项目要求的内容,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现将研究情况及结果报告如下。
  山参(Panax Ginseng C.A meyer)别名棒槌,五加科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山参与园参在植物学分类上属同一个种,山参是处在完全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由于生态环境所致,生长缓慢,形成了山参特有的形态品质。
  茎直立,茎高一般在5~6cm,叶轮生于项端,l年生为三片叶,俗称“三花”;生有五片单叶,俗称“巴掌”或“五叶”;生有两个复叶,每个复叶上着生三至五片单叶,俗称“二甲子”;生有三个复叶,俗称“灯台”;生有四个复叶以上,分别称之为“四、五、六品叶”;最多的为六品叶。由于山参生长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除1年生一定长有三片单叶外,其它年生茎叶无一定规律,一般是生长年限长,主根大,茎高叶多而大,也有多茎的,有的“三花”或“二甲子”可能生长几十年。掌状复叶,中央叶片最大,呈卵圆形,叶正面无光泽,背面有光泽,顶生伞形花序,每个花序着生2~100朵不等。萼钟形,淡绿色。五裂、花瓣五片,白色,雄蕊五枚、雌蕊一枚,柱头二裂、子房二室。花后期形成绿色果实,果实为肾脏形,成熟时呈鲜红色。红果期多在8月上旬,果长一般8mm左右,厚2.5~3mm,内含种子1~2粒。种子扁肾形,种皮坚硬,有深浅不同的皱纹,种脐明显。
  主根粗短,多横灵体,侧根一般八字分开。其根部形态分为芦、艼、体、纹、须五形。表现为:芦(根茎)有马牙芦、堆花芦和圆芦,芦较长,长者可达10~15cm。根与茎结合处,每当茎枯死后,便留下一凹状痕迹,俗称芦碗。由于山参生长缓慢,前期多年芦细小,所形成芦碗也小,甚至密集重叠不清,随着根茎增粗,芦碗退化趋于愈合,靠近主根部分多呈园形,此部分称圆芦,圆芦以上芦碗渐见,如同堆积起来,俗称堆花芦,再往上芦碗渐疏而大,形如马齿,俗称马牙芽芦。具有以上三种芦者称为三节芦,常见于老山参。如果根茎下部是竹节状或线状(圆芦),上部是马齿状,俗称两节芦,一般也常见于山参,因此说芦长是山参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艼(不定根):着生在芦头部位,一般着生1~3条,特殊的为多条或没有,它对固定植株吸收营养有很大作用,一般是生长年限长自然条件好,山参大,其不定根也多。
   体(主根):由于山参的生长环境条件所致,山参体多属横灵体或疙瘩体,须体较少。侧根一般2~3条,岔开。
  纹:在主根上部,密而细,皮老纹深,这是由于山参生长缓慢,多年所形成的螺环纹,它是山参的又一主要形态特征之一。
  须(须根、皮条须):清疏而细长,柔韧而不脆,有明显的珍珠疙瘩,表皮多为黄白色,这也是山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参1、山参的生物学特征
  山参生长缓慢,在慢长而艰难的过程中,影响其生长的不利因素很多,正因为山参能生存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主要是具有以下几点生物学特性。
  1.1、耐阴性
  山参在生长期间需光照,但怕强光曝晒,适宜在郁闭度为0.6~0.8的森林条件下,伴生稀疏杂草。
  1.2、耐寒性
  山参可在零下40℃的低温条件下安全越冬。春季地温5℃时开始萌动,出土后,遇到一般霜冻危害,在0℃左右茎叶一般不会冻死,缓冻后可维持生存。如果在秋季遇到早霜冻害,茎叶就将随之冻死。
  1.3、耐旱怕涝特性
  山参有较强的耐旱性,在干旱条件下,只要有几条根伸长在湿土中,就不会干死。山参表皮肤厚。体内水分不易散失,即使土壤水少,参根萎缩,一旦遇到降雨就会很快恢复正常。山参怕涝,易积水成涝的地方不会长山参。
  1.4、再生性
  山参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产生次年芽胞,于9月末全部形成,于翌年5月上旬出土,每年只能出土1次。如在生长期内,地上植株机械死亡,地上根仍然生存。当年秋季还可以形成新的芽胞,甚至只剩下一个艼时,也会产生芽胞成为新株。当它的侧根、须根受到损坏,还会从主根上再产生一些新的须根,当它的主根受到伤害,被侵染病害或被鼠虫嗑、咬而腐烂它的侧生根(艼),还可以代替主根继续生长(有很多的山参属于艼变的山参),所以山参的再生能力很强。
  1.5 斜式生长及返须性
  山参根部多呈斜式生长,直立者很少。如缓坡地山参的艼须大多数都是顺坡向上生长,一般拨开腐殖质层几厘米可见芦头,从芦头、主根到须根多呈船底形。
  当须根长到一定深度时(一般不超过20cm)不再向下扎,而是沿着腐殖质层水平方向伸长,吸收水分、营养。
  1.6、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山参每年返2次水须。第一阶段:茎、叶出土到果实成熟是一个返须到老化的过程。在芽胞开始萌动到形成植株时,是水须生长的旺盛阶段,水须呈现白色半透明状,植株成形到果实成熟前是第1次返的水须的老化阶段,这时春天已经返上的水须,由于生长点部分营养不良、干旱等原因一般暗粗老化,萎缩脱落。植株形成到红果前,主根部分营养转化,供给茎叶和种子形成。此时主根呈现浆气不足,似海绵体柔软。第二阶段:从果实成熟到茎叶枯萎,芽胞已形成,此时叶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开始向根部运输储存,参根生长加快,是根部的增重阶段。此时有少量的水须再次生出,此后气温下降,根部积累的淀粉开始转化成糖类,根的总重量有所减轻,而进入休眠状态,完成一个生长周期。

人参生态环境和土壤特性
   2.l、气候条件
  山参适宜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且积雪层厚。夏季短促而温暖,且降雨集中,春秋两季冷暖阶段性变化明显。据气象观察最高温度可在35.4℃,最低温度在零下40.8℃,年平均气温在4.5℃,无霜期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300~100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可达450~48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数2300小时左右。
   调查结果统计,在山参生长期间(5~9月份)林间气温一般在10℃~30℃之间,从5月上、中旬开始,林间最高气温在8℃~ 12℃左右,最低气温在5℃~10℃以上。7~8月份林内最高气温在28℃~32℃,最低气温在18℃~22℃。9月中旬气温开始下降,一般在12℃~22℃,昼夜温差5~9月份6℃左右。7~8月份在10℃~12℃左右(图1),每天4时气温最低,14时气温最高(图2)。5~10月份空气相对湿度55%~80%,5~20cm地温平均在8.5℃~20.1℃,土壤含水量在30%~55%。

      野山参
                图1 山参基地5-10月份气温变化曲线
      
                图2 山参基地气温昼夜变化曲线

   2.2、地形地貌
  山参一般生长在海拔650~950m之间,地形起伏不平,俗称“鸡爪地”或山坡地,排水良好,坡度一般在5°~30°。
   2.3、植被
  可分两层:上层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树龄在20年以上。主要的乔木树种有:红松、柞树、椰树、杨树、锻树、色树、榆树、槐树等,树干高大,枝叶繁茂,构成山参生长的第一层遮阴,郁闭度在0.6~0.8左右。中层为灌木层,树种有毛榛、刺五加、山葡萄、复盆子、丁香、龙牙楤木、五味子等。下层为草本植物,有蕨类、山蒿、赤芍、木贼、柴胡、龙胆、细辛等(生长山参的地段基本生有铁线蕨)。植被以混交林为好,乔灌草三层遮阴,密而不闭、透而不敞、多斜光。山参生长期,叶面平均光照为1600~3000Lux(见表1),郁闭度为0.7~0.8。

  表1 不同时期叶面光照强度累计表
月 份 8.00h 14.00h
5 1020 1980
6 1120 2080
7 1571 2196
8 2350 5692
9 1990 3040
平 均 1610 2998

  2.4、土壤理化特性
  培植山参的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和白浆土为主,表层为10cm左右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7%~15%,结构好透水通气。下层土壤有机质较上层急剧下降,仅为1.2~3.5,质地较粘,通透性较差。
  2.4.1、土壤物理性质
  团粒结构、上松下紧,透水通气,水、气、热适宜,湿而不涝、旱而不干,暖而不燥、凉而不冷,0~20cm土层,容重0.63~0.99g/cm2,总孔隙度69%~80%,毛管持水孔隙50%~65%,通气孔隙35%~40%,自然含水量30%~55%。
  2.4.2、土壤化学性质
  属微酸性,表层富含有机质,全量养分丰富,速效养分适量,上、下层差异明显,既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使其徒长。分析结果如下: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7%~15%,全氮0.5%~0.9%,全磷0.18%~0.29%,全钾2.5%~3.5%,PH值5.78。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5%,全氮0.3%,全磷0.16%,全钾3.0%,pH值5.75。 微量元素锌、铁含量比较丰富,硼、铜、铝含量中等,详见表2。

  表2 培植山参土壤的理化特性
土壤类型 深度cm PH值 有机质% 全N% 全P% 全K% 微量元素有效含量
暗棕壤 0-5 5.9 12.30 0.73 0.22 1.86 5.76 173.1 0.96 0.82 0.08
5-10 5.6 6.20 0.34 0.14 3.17 1.96 213.8 0.14 0.40 0.19
10-20 5.7 3.54 0.28 0.18 3.43 0.83 122.5 0.15 0.11 0.24
白浆土 0-5 5.8 8.60 0.98 0.36 3.12 5.75 198.8 1.42 0.37 0.08
5-10 5.8 8.30 0.57 0.23 3.87 2.12 127.9 0.61 0.26 0.16
10-20 5.6 5.69 0.30 0.13 2.42 1.08 243.2 0.37 0.73 0.21

  2.4.3、生物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好,主要营养元素含量高,酶活性较强。分析结果如下:0~20cm土层,每克干土有固氮菌2.6万个,硝化菌0.78万个,纤维分解菌0.79万个,蔗糖酶0.3~0.51,中性磷酸酶13~30,过氧化氢酶9.5。

人参3、人工培育山参技术
  根据山参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区域,建立山参自然保护区,坚持“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采取人工护青山参的技术路线,增加长白山区内山参蕴藏量,这是一项永续利用的战略性资源保护措施。
  对现有的适宜山参生长的重点地区实行圈地围栏保护,在此基础上采取培养小山参、人工播籽等手段,在山参保护区内扩繁普及应用,并根据山参形态特性和生物特性,采用相应的技术路线,提高山参的成活率、成形率。
  3.1、采取生物技术和人工防治鼠害、虫害,提高山参籽、苗的成活率。
  一是在保护区外围投放鼠药;
  二是在保护区内放置鼠夹、扑鼠器等;
  三是在保护区内施用杀虫剂要本着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原则。
  3.2、及时观察山参出苗后是否有病害发生,若有病害,及时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3.3、插籽
  林下播籽可分为条播、点播和穴播,但是不论哪种方法,都要本着以最小程度的破坏植被成为原则。
  3.3.1、条播
  用平刃镐在选好的地块内横山破搂沟,沟宽10cm左右深度亦破草皮为准,将人参种子均匀撒播在沟内,将搂出的土、树叶复原用脚踩实。
  3.3.2、点播
  要模拟山参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特性,在选好的地块上,每隔5X5cm,用尖木棍等扎眼,深5cm左右。种子消毒后,每穴放2~3粒,踩实,覆盖落叶。
  3.3.3、穴播
  选择适宜的空地用平刃镐搂出直径50cm大小的平地坑,将种子均匀撒人,将搂出的树叶及草皮恢复原样,用脚踏实。
  3.4、管理
  在冬季清除树林里的枯枝,送至围栏以外,根据透光率情况,适当割除灌木并清理干净。

摘 自:《人参研究》2006年第1期
 
人参
 
返回首页本站声明公司位置联系我们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深圳市福源堂参茸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深圳市滨河大道5003号爱地大厦东座1402
  业务联系:韩先生  移动电话:86-15943029168/13723771727
  办公电话:86-755-83556106  图文传真:86-755-83397866
  电子邮件:okok99@ginseng99.cominfo@ginseng99.com